德國有一種職業,叫做生活教育老師(Erzieher/ Erzieherin).這個職業在教育孩子們(0-18歲)獨立自主以及與社會連結,很多人在畢業之後會投入幼稚園工作或是青少年協助的工作.我目前就在這種課程當中學習.每週有兩天的實習課程,我們就會到工作的地方.我今年待的是幼稚園,在小小孩之中(1-3歲). 昨天在午睡前,我試著訓練其中一個小孩艾蜜莉自己脫掉衣服.很多小孩手腳協調能力已經很好了,但他們很少在兩歲左右的年紀有此訓練.然而就在艾蜜莉即將脫掉自己的褲子之前,另一個老師從中插入,直接幫小孩脫掉褲子.我因為太驚訝了,所以眼睛張的超大,艾蜜莉也茫然地看著我.這個老師秒懂發生了什麼事,跟我說了抱歉. 在這個事件中,我最想要討論的,是關於媽媽們在教育小孩時,其他人突然插入他們的意見,並認為他們的意見最好時,我們要如何自處?尤其是我們原生的教育環境跟孩子們學習德國的教育系統裡,如何在中間取得平衡? 我在課堂上常常問不同老師這個問題,也不停的問自己個個問題.就在昨天的事件中我突然有了一點苗頭.之前我常常被德國人的問題搞得七竅生煙,只有找到自己的答案時,才能回復平靜. 比如說,很多德國人希望外籍人士只說德文,甚至也只對小孩說德文.他們覺得只有“只說”德文這件事,對他們開始上小學之後有幫助,小孩們也不會跟德國的社會脫節.然而這樣是好的嗎?我不覺得這是唯一的解答.我認識一些在德國出生的外籍小孩,他們在家說母語,在學校說德語,認識德國的朋友參加德國的運動團體,沒有跟德國的社會脫節,也沒有失去他們學習母語的機會. 但如果他們的爸媽只說德語呢?以台德混血(或台灣人在德國出生)的小孩來說,他們學的德文永遠都不會像跟德國人的德文一樣流利,甚至還會有語法錯誤的問題,再來也將失去跟台灣的文化聯繫(註一)以及跟台灣家人的關係,還是台灣家人都要學習德文來跟這個孩子維持聯繫嗎? (通常)德國/ 歐洲人會尊重父母的想法(註二),即使他們並不認同.所以適當的溝通在德國非常的重要.告訴他們為什麼,那麼他們也會告訴你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.無論是爺爺奶奶或是老師的意見,都比不上爸媽的意見,在孩子的心目中,爸爸媽媽還是最重要的.(在德國法律上,爸媽的意見也是最重要的,只要不是損害兒童利益的話.) 話說回來,很多父母耳朵也真的很硬.比方說,很多父母都會把小孩包的跟粽子一樣緊帶到幼...
因為德國腦公而決定在德國開始認真生活.記錄偶爾的旅行、日常的生活,當然還有關於廚房的兩三事.